汉武帝当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什么却没有诸侯抵制?

元盛日记 2022-06-01 16:54:35

所谓推恩令,不过是汉武帝给诸侯王留下的最后一丝颜面,让他们能体面地退出历史舞台。诸侯们一旦抵制,后果就是身死国灭,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推恩令并非是汉武帝首创,在其祖父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便是推恩令的1.0版本了。然而,汉文帝虽然同意贾谊的意见,但并未大规模实施。

直到汉武帝时期,主父偃上书建言:”陛下可让诸侯们拿出一部分地盘,分给兄弟子侄,让他们都得以封王封侯,得偿所愿。表面上是陛下广施恩德,实际上却瓜分了诸侯的地盘。如此,不用削藩就可以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

这便是主父偃版的推恩令,在贾谊的基础上更进了一部,可以称之为推恩令2.0版本。

其实,贾谊的推恩令与主父的偃推恩令,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汉文帝时期没有彻底推行,而汉武帝时期就可以顺利推行呢?

因为,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一件事情。正是这件事情,导致在汉文帝时期无法实行的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顺利实行,没有遭到诸侯的抵制。

这件事便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各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大,对中央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以晁错为首的鹰派大臣,建议直接收回诸侯王的封地。前154年,汉景帝下令褫夺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诸侯的封地。

但此举遭到了诸侯王的一致抵制。他们不仅不同意,而且在吴王刘濞的号召下,联合起来,主动向中央挑衅,并试图发动叛乱。参与叛乱的除了吴王之外,还有楚王、赵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济南王等刘姓诸侯。因此,这件事被称为七国之乱。

此时的诸侯根本不怕中央和皇帝。所以他们敢于抵制削藩,甚至敢于为此发动战争。他们认为自己的实力要强过朝廷。但很显然他们错了,在周亚夫的指挥下,朝廷仅仅只用了三个月便平定了七国之乱。

这次战争虽然短暂,但却彻底改变了诸侯对于朝廷实力的认知:战前,诸侯觉得朝廷实力很弱,自己能轻松取胜;战后,诸侯觉得朝廷实力太强大了,简直不可战胜。

当诸侯开始怕朝廷的时候,事情便好办了。此时,朝廷说什么便是什么,诸侯要不服,那就再打一次,打到诸侯身死国灭为止。

所以,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挟胜利的余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1. 继续推行推恩令1.0版本——即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2. 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地官员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3. 诸侯王无权过问封地政事,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赋税作为开支。

这三板斧下来后,诸侯王就从”老虎“变成了”病猫“。尤其是第2、3项政策,从根本上切断了诸侯对于封地的控制。自此以后,诸侯王除了每月领生活费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要实行推恩令简直是太容易了。诸侯们不敢抵制,也没有能力抵制,只能任由朝廷宰割。如果没有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作为铺垫,汉武帝要实行推恩令的话,恐怕会引发诸侯叛乱。

所以,汉武帝时期,推恩令能够如此顺利推行,没有遭受诸侯抵制,主要在于朝廷实力要远远强于地方诸侯,而不是推恩令这个计策本身有多高明。

0 阅读:22

元盛日记

简介:元盛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