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孙立人将军晚年的照片,已经行动不便的他让儿子替他回乡祭祖,孙立人感慨万千,对儿子说道:“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只是我身体不允许,你先去看看地方,以后好将我和我的父母葬在一起,如果我不能葬在大陆,就不要让棺木入土”。
1990年11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因病在家病逝。孙立人在弥留之际,握着医生沈瑞隆的双手,说“我是清白的!”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幕?我们还要从孙立人的早年说起。
孙立人的人生可以用大起大落来形容,他年轻的时候投笔从戎,血战沙场,痛击日寇,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战功赫赫的背后,他受到了国民党政府各方派系的怀疑和恶意攻击,孙立人也因此被蒋介石囚禁了三十三年,他的不幸遭遇,简直就是“张学良第二”。
孙立人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他既是清华大学的优秀学生,又曾在美国的知名军校留学深造,因此,他的军事知识非常渊博。
但是孙立人将军可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在对日作战中,让日军闻风丧胆。
孙立人自清华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公费派到美国普渡大学深造。毕业后,孙立人本来可以像吴文藻、冰心和梁实秋那样,成为一名教授或者成为一名学者,洋洋洒洒地度过一生。
然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局势动荡,外敌入侵,社会一片混乱。孙立人便效仿汉朝的班超投笔从戎,经过一番认真的准备,他如愿以偿的考上了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校。
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时刻想着学成归国,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学成归来的孙立人就穿上戎装。在淞沪会战期间,孙立人率部与日军刀兵相见,血战两周不下前线,后来被日军迫击炮击成重伤,全身受伤高达13处,被部下送到医院,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
1938年,孙立人又参加了武汉的保卫战,凭借高超的指挥能力,他两次立下大功,从此在军队声名鹊起。
一九四一年底,孙立人被委派为新编38师的少将师长。没过多久,上级任命他指挥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孙立人不辱使命,不仅成功的守住滇缅公路,确保战备物资的“生命线”的安全,还以少胜多,取得了“仁安羌大捷”。
1943年10月,在第2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和盟军打败了“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让敌人死伤过半,狼狈逃窜,并缴获了该师团的信印。日军第18师团曾参与南京大屠杀,此次我方大获全胜,可谓是为国人报了国仇家恨。
入缅作战是孙立人将军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他还得到了中、美、英三国共同颁发的最高荣誉奖章。
孙立人是美国军校留学出身,这让他在美国官员中很受欢迎。但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出身,加之孙立人有美国的背景,蒋介石就对他相当戒备。
蒋介石败逃至中国台湾省之后,一直提心吊胆,生怕有人取代他的位置。孙立人刚正不阿的性格,没少得罪人。也是因为他不喜欢讨好别人,吃过很多亏。
为了牵制孙立人,蒋介石让自己的心腹分别出任了军中的重要职务。
为了搞垮孙立人,阴谋家蒋介石和其亲信网罗罪名,以孙立人“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窝藏匪类,密谋犯上”为借口,将其革职,进行软禁。
在软禁的日子里,孙立人的妻儿老小可谓是吃尽了苦头,甚至就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拿不出来。即便这样,孙立人也没有向蒋介石低头,因为他早已看清老蒋虚伪的嘴脸,他自食其力,带着家人上山种果树,以此来筹集孩子们的学费。
民众们知道果子是孙立人种出来的,都来争着购买。
孙立人在被囚禁的这段时间里,想通了很多事情,他更加心系祖国,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回到大陆。
这是孙立人给自己的儿子留下的遗言,也是他一直以来魂念梦绕的愿望。时至今日,孙立人的灵柩还未下葬。
孙立人将军是一位杰出的抗日名将,虽然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抗击日寇、为国为民的形象却永远地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