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便伸手在内部摸了下,居然意外发现里面刻了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几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1975年,北京故宫武英殿内,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正在为即将赴日本展览的文物做最后检查。在一堆青铜器中,一件来自陕西宝鸡的青铜尊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件器物高38.8厘米,直径28.8厘米,重14.6公斤,整体呈四方形,腹部装饰着饕餮纹,线条流畅又带着几分庄重。不过,表面厚厚的绿色铜锈让它看起来有些暗淡。更奇怪的是,这么精美的青铜器,表面居然没有铭文,这在马承源看来不太对劲。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里面可能有猫腻。 于是,他决定亲自上手检查。伸手摸进尊的内壁,指尖在粗糙的青铜上滑动时,他突然感觉到一些细微的凹凸痕迹。仔细一刮,果然是文字被铜锈盖住了。他立刻叫来技术员,用毛刷和化学试剂小心清理内壁的锈迹。一个小时后,内壁底部露出了12行共122个字的铭文,字迹工整,笔画清晰。马承源凑近一看,当目光落在“宅兹中国”四个字上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这件青铜尊后来被命名为“何尊”,因为铭文里提到它是西周成王赏赐给一个叫“何”的人铸造的。而“宅兹中国”这四个字,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记录,时间可以追溯到西周成王五年,大约是公元前1038年。这可不是小事!“中国”这两个字,今天我们天天挂在嘴边,可谁能想到,三千多年前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刻下了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发现,何尊直接被取消了赴日展览的计划,留在国内成了重点保护和研究的对象。 那122个字的铭文,讲的是西周成王五年,成王在新建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召集宗室子弟开会,特别点名表扬了一个叫“何”的家伙,赏了他三十朋贝。这“朋贝”是啥?就是古代的货币,贝壳串起来的那种,三十朋可不是小数目。成王还说了些训话,大意是周王朝要定都这里,从此治理天下。何为了纪念这事,就铸了这件青铜尊,用来祭祀祖先。铭文里那句“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翻译成白话就是“我要定都中国,从这开始管好老百姓”。这不仅透露出周王朝的政治野心,还把“中国”这个概念正式写进了历史。 何尊的铭文一出,整个考古界都炸了锅。首先,它是“中国”这个词最早的实物证据,比我们以前知道的文献记录还要早好几百年。其次,这段文字还记录了西周早期的政治大事,提到成王迁都洛邑,这跟《史记》里的说法能对上号,证明那时候的周王朝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国家意识。再者,通过这件青铜器,专家还能研究当时的铸造技术、文字演变,甚至是社会风貌。可以说,何尊就像一个时间胶囊,把三千年前的历史直接摆到了我们面前。 这件国宝能重见天日,全靠马承源的火眼金睛。他当时是上海博物馆的馆长,搞文物研究几十年,眼力劲儿不是盖的。其实,何尊只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1992年,他从香港买回了晋侯苏编钟,这套西周时期的乐器后来被评为一级的国宝。1994年,他又弄回了1200多枚战国竹简,里面有孔子点评《诗经》的内容,学术界直接沸腾了。这些事儿一件接一件,愣是把马承源的名字刻进了中国考古史。 1999年,马承源从馆长岗位上退下来,但没闲着,继续当顾问,带年轻学者。2004年9月25日,他在上海去世,76岁。听到这消息,很多人心里都挺不是滋味。不过,他留下的东西可不少,尤其是何尊,现在还静静地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向每一个来参观的人诉说着“中国”这俩字的来历。 何尊的发现,不只是多了一件国宝那么简单。它让我们知道,“中国”不是随便叫叫的名字,而是从三千多年前就有了根基。周王朝那时候喊出“宅兹中国”,其实就是在说,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建一个家,管好自己的子民。这种国家认同感,穿越了几千年,到今天还活在我们的血脉里。而且,这件青铜器的出土,还提醒我们,历史里埋着多少秘密等着被挖出来。马承源那一摸,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何尊本身也挺有意思。它高38.8厘米,重14.6公斤,造型方正,饕餮纹装饰透着一股神秘劲儿。这种青铜器不是随便用的,通常是祭祀或者重要场合才会拿出来。铸造它可不简单,得先做模子,再融铜浇铸,最后还得刻上字。那时候的技术虽然没有今天这么先进,但从何尊的做工来看,手艺绝对一流。能造出这种东西的人,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何能拿到三十朋贝的赏赐,也说明他在当时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何尊出土后,研究它的文章和书出了不少。专家们从铭文里挖出了西周的政治结构、礼制变迁,甚至连成王迁都的具体时间都推算得更准了。普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个老物件,但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它就是一座金矿。现在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何尊,旁边还有详细的介绍,告诉你这122个字怎么解锁了“中国”的历史密码。
1975年,一顶铜尊即将被送往日本展览。出发前,专家马承源突然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5-22 20:13: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