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外出打牌,突然感到全身发热,焦躁不安,她心中涌起了一股不祥的预感。匆匆回家后,她听到房内传来响声,赶进屋一看,姚玉兰已泪流满面。 姚玉兰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父亲姚长海擅长梆子青衣,母亲筱兰英是技艺精湛的女老生。她从小在戏曲氛围中长大,9岁就在汉口拜师学艺,苦练唱腔、身段和武打技艺。12岁时,她第一次登台,虽然表演还显稚嫩,但已经展现出不凡的天赋。 到了14岁,她主演《虹霓关》,嗓音清亮,动作流畅,迅速成为上海滩的京剧新星。她的演出常常让戏院座无虚席,观众为她的表演着迷。1927年,姚玉兰与母亲筱兰英、妹妹姚玉英在黄金大戏院同台演出,母女三人的组合成为当时上海的一大盛事,吸引了无数目光。 就在事业巅峰时,姚玉兰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上海青帮头目杜月笙被她的才艺和美貌吸引,频频到场捧场,出手大方。经黄金荣太太牵线,1928年,姚玉兰嫁给杜月笙,成为他的第四位姨太,尽管他比她年长二十多岁,且已有三位太太。杜月笙在上海黑白两道呼风唤雨,从街头小贩爬到权势顶峰,行事果断,心思缜密。 姚玉兰的加入让杜家更加复杂,她面临三位苏州籍太太的排挤,长时间无法搬进杜公馆。她以温柔和智慧应对,细心侍奉杜月笙,还促成他与京剧名伶孟小冬的婚姻。她与孟小冬早在1922年于汉口结识,情谊深厚,此举不仅赢得杜月笙的信任,也让她在家中站稳脚跟。她与杜月笙育有四子:杜维善、杜维嵩、杜美如、杜美霞,逐渐掌管杜公馆事务,展现出精明能干的一面。 1951年杜月笙病逝,姚玉兰的生活彻底改变。杜家失去支柱,财富逐渐散尽,她带着孩子迁往香港,后又移居台湾,受到宋美龄和孔二小姐的接济。1967年,她邀请孟小冬定居台湾,两人常聚在一起,回忆上海滩的往事。姚玉兰的晚年低调,身体日渐衰弱,直到1980年代去世,结束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1965年的一天,姚玉兰在上海友人宅中打牌时,突然感到胸口剧痛,手中的牌滑落。她脸色苍白,汗珠渗出,强忍不适,急忙赶回家中。回到家,她听到楼上传来响声,推开儿子杜维嵩的房门,发现他躺在床上,脸色灰白,双眼紧闭,床边散落着几个空药瓶,地上还有呕吐痕迹。她扑到床边,双手颤抖地摇晃儿子,但毫无回应。仆人慌忙请来医生,医生检查后确认,杜维嵩因服用过量安眠药身亡。据仆人回忆,当天杜维嵩去理发店,因钱包丢失被店主和围观者嘲笑。他强装镇定,扔下金表后跑回家中,锁上门,吞下大量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杜维嵩是杜月笙最小的儿子,从小被娇惯得像个小皇帝。杜月笙在世时,家中仆从成群,生活奢华,杜维嵩要什么有什么,衣食无忧。然而,杜月笙去世后,家道中落,他却依旧挥霍无度,花光了父亲留下的财产。到了1965年,他的生活早已没有往日的风光。那次理发店的羞辱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无法承受外界的嘲笑和自己的落魄,选择了极端的方式逃避。 杜维嵩的死给姚玉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几天后,杜维嵩的葬礼在家中举行,灵堂简朴,只有少数亲友到场。姚玉兰身披黑纱,站在灵柩旁,泪水无声滑落,瘦削的身影几乎无法站稳。葬礼结束后,她久久伫立在墓地,凝视墓碑上儿子的名字。接下来的日子,她深陷悲痛,常独自走进杜维嵩的房间,翻看他的旧物:一本封面磨损的书、一件叠好的衬衫。她反复回忆儿子的成长,却无法改变他17岁就定格的生命。 杜家的财富在杜月笙去世后逐渐散尽,房产被变卖,家人各自谋生。姚玉兰在上海的日子越发艰难,昔日的荣华早已成为过往云烟。 1960年代末,她决定离开这座充满回忆的城市,前往台湾投靠友人。她收拾简单行囊,带上几件旧衣和杜维嵩的照片,登上前往台湾的船,告别了上海。在台湾,她受到宋美龄和孔二小姐的接济,住在一栋朴素的宅子里。她与老友孟小冬重逢,1967年邀请孟小冬定居台湾。两人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回忆上海滩的往事。姚玉兰晚年生活低调,身体逐渐衰弱,1980年代,她在台湾去世,带着对儿子的思念离开人世。 杜维嵩的悲剧让人唏嘘,也让人深思。父母的爱如果只停留在物质上,而忽视了心性的培养,孩子可能就像温室里的花,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姚玉兰的痛苦,提醒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只看吃穿住行,更要教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逆境中坚强地活下去。这件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是让孩子有勇气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而不是一味地宠溺。
1941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人还在“蜜蜂洞”里藏着,仗没打,枪
【7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