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飞行员徐道追敌,开炮时发现无弹药,便请求撞向敌机。指挥员收到后,事关重大,为难起来,表示要向上级请示:“待命行动!”徐道紧张地等待着,不断发出撞击请求,塔台仍然回应:“继续待命!” 说到1963年那次空中追击,得先从背景讲起。那时候咱们国家正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边境上空不太平,敌机时不时过来挑衅。那天,徐道接到命令,驾驶战机升空拦截。他不是啥新手,飞行经验不少,心里有底。可谁也没想到,这场任务会变成一场硬仗,更别提后来的惊险一幕。当时的战机不像现在这么先进,武器系统、导航设备都挺简陋,飞行员全凭技术和胆量硬撑。徐道追上敌机后,准备开火,结果发现弹药没了,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懵一下。 弹药没了,徐道没慌,他脑子转得快,马上想到一个办法——撞击敌机。这不是啥冲动决定,而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选择。那年代,飞行员都明白,上了天就得把任务放第一位,哪怕豁出命去。撞机这招听着吓人,可在那种情况下,也不是没先例。敌机就在眼前,撤退的话,任务就泡汤了,边境安全也可能受威胁。徐道咬咬牙,通过无线电向指挥员喊话,请求撞击。这一声喊,等于把自己的命交出去了,可见他有多拼。 指挥员接到徐道的请求,估计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小事,一个飞行员的命、一架战机的损失,再加上任务成败,全压在他肩上。当时指挥系统不像现在反应那么快,得层层上报。撞击敌机听着挺壮烈,可真干起来,后果谁也算不准。万一撞了没效果,或者敌机跑了,那不是白白损失?指挥员没敢立刻答应,说了句“待命行动”,赶紧向上级请示。这时候,徐道在空中等着,每一秒都像煎熬。他一遍遍请求,可塔台只能让他“继续待命”。 上级接到情况,也不好拍板。那会儿国家资源紧张,一架战机值老鼻子钱了,飞行员更是宝贝,培养一个得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撞机这事儿,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就是重大损失。而且,敌机到底有多大威胁?值不值得拿命换?这些问题上级得掂量清楚。1963年的技术条件下,空中指挥也没法实时掌握所有信息,只能靠经验和判断。徐道在上面急着要行动,下面的人却得冷静分析,这中间的紧张感,谁听了都替他们捏把汗。 徐道在空中可没闲着。他一边保持追击,一边反复请求撞击。那种情况下,油料有限,时间拖得越长,风险越大。他心里肯定清楚,撞不撞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可他还是没放弃。这份坚持,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不是太执着了?但换个角度想想,那时候的人,肩上扛着责任,脑子里装着国家,哪能轻易退缩。塔台让他待命,他也没乱来,说明他既有胆量,也有纪律性。 后来咋样了呢?据资料看,徐道最终没撞机。上级估计是权衡再三,觉得风险太大,没批。敌机最后跑了,徐道安全返航。这结果乍一看有点遗憾,任务没完成,可仔细想想,也挺庆幸。他活着回来了,战机保住了,算是最好的结局。那年代,这种事不算少见,飞行员和指挥员都得在生死线上走钢丝。徐道没成烈士,但他的勇气和决心,一点没打折。 这事儿搁现在看,挺震撼的。徐道不是啥大英雄,就是个普通飞行员,可他那一刻的选择,透着股子硬气。那时候的人,活得实在,心里有信念,干啥都豁得出去。指挥员和上级也不是啥反派,他们犹豫、请示,其实是人之常情,谁也不想随便让人去送命。这故事没那么多戏剧性,可真实得让人服气。它告诉咱们,历史不是光靠大人物撑起来的,更多是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候站了出来。
印度又要买战斗机了,他们这次要买100架以上的中型战斗机,这条消息一出来,国际军
【21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