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沈阳军区调来了一名副司令员,因为带个“副”字,军区个别干部根本不重视,甚至都不打算准备欢迎仪式,而开国上将陈锡联听说后,愤怒地质问道:“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杨勇和陈锡联,那可是中国革命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两人都是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扛过枪,打过仗,为新中国成立立下大功。先聊聊杨勇吧。他1913年10月28日生在湖南浏阳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1926年,他在学校加入劳动童子军,当上队长,组织能力就显出来了。1927年,他入了共青团,跟着浏阳农军去攻打长沙,虽然没打下来,可革命的火苗在他心里彻底点燃了。1930年,他进了红五军随营学校,同年加入共产党,正式成了红军一员。从宣传队员干到连副政委,再到团政治处主任,杨勇一步步成长起来。 红军时期,杨勇打过不少硬仗。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他都在前线。1933年,他在洵口战役中挂了彩,还坚持指挥。1934年,他得了三等红星奖章,那年10月又跟着红一方面军上了长征路。湘江战役,他带着部队掩护中央纵队过江,腿上中了弹片,留了一辈子疤。1935年土城战役,他冲锋在前,右腮被子弹打穿,掉了六颗牙,可愣是没退。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当上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兼政委。 平型关一战,他带着第三营跟日军拼刺刀,肩上中弹也没下火线,外号“大刀政委”就这么传开了。后来,他扩编部队,建了补充团,为抗战根据地出力不少。解放战争时,他当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鲁西南战役干掉国民党一个师又两个旅,战绩杠杠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贵州省政府主席、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还当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 再说陈锡联,1915年1月4日生在湖北黄安,家里更惨,三岁没了爹,八岁就给地主放牛,吃尽苦头。1928年,他跑去找游击队要参加革命,1929年进了红十一军,1930年入党。红军时期,他从连政治指导员干到红三十军营政治委员,打仗勇猛,被李先念夸为“打仗数第一”。长征路上,他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1935年当上红四军第十师师长,包座战役受了伤,三次过草地,硬是挺了过来。 抗战时,他当129师385旅769团团长,1937年夜袭阳明堡机场,炸了24架日军飞机,一下子出了名。1940年百团大战,他在狮垴山挡住日军,血战六天六夜,护住了正太铁路破袭任务。解放战争,他当过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重庆市委第一书记、沈阳军区司令员,1955年也拿了上将军衔。 1972年春天,中央下了命令,杨勇从北京调到沈阳军区当副司令员。这消息传到军区,反应却冷冷清清。有的干部一看“副司令员”这头衔,觉得就是个普通调动,没啥大不了。底下有人嘀咕:“不就是个副职吗,至于兴师动众?”结果,杨勇快到沈阳了,军区连个欢迎仪式都没影儿,接待的事压根没提上日程。 陈锡联那时候正忙着处理东北边防的事务。中苏关系紧张,珍宝岛冲突后,苏联在边境屯了重兵,沈阳军区压力山大。他听说杨勇要来却没人搭理,气得不行,直接发火了。他冲着底下人吼:“真是胡闹,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有个年轻干部还不服气,问杨勇有啥特别的。陈锡联瞪了他一眼,说:“他从北京出发时,毛主席批了一百多辆红旗车送行,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到场,你说他是啥人!”这话一出,屋里没人敢吱声了。陈锡联立刻下令,欢迎仪式必须搞,还要搞得隆重,绝不能怠慢杨勇。军区上下赶紧忙活起来,操场列队,礼炮齐鸣,总算有了点样子。 杨勇到沈阳那天,陈锡联亲自去机场接他。两人见面,握手寒暄,感情深厚。杨勇上任后,跟陈锡联一块儿扑在边防工作上。当时苏联威胁不小,他们天天研究地图、情报,商量怎么布防。1972年夏天,他们搞了一次大演习,模拟苏联入侵。演习效果不错,部队战斗力蹭蹭往上涨。两人配合得挺默契,杨勇管前线指挥,陈锡联抓后勤保障,把边境防线捋得稳稳当当。 不过,杨勇身体扛不住高强度工作。1973年,他累病了,住进了医院。陈锡联跑去探望,见他还惦记着边防的事,叮嘱他安心养病。没多久,新疆边防吃紧,杨勇又被调过去当司令员。他带病上任,到了乌鲁木齐就忙着视察哨所、完善防御。1975年,陈锡联专程去新疆看他,两人一块儿研究部署,还去部队鼓舞士气。这次探望,俩老战友的情谊更深了。 杨勇在新疆干到1983年1月6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0岁,葬在八宝山。陈锡联听说后特别难过,说他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陈锡联后来当过国务院副总理,一直到1999年6月10日去世,享年86岁。两位将领一辈子为国家拼搏,功劳没得说,他们的革命情谊也让人感动。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