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挑灯杖》赏读:最能体现诗人精神品格的小诗

无心随墨 2024-05-15 08:40:53

骆宾王咏物诗的数量并不少,而且艺术成就也颇高。他的咏物诗,能够将事物的特点与表达之寓意相结合,发挥了咏物诗的特点,描绘生动而又别有深意。《挑灯杖》虽是一首短诗,却很好的体现了骆宾王咏物诗的这一特点。

《挑灯杖》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

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这首诗所咏之物为挑灯杖。挑灯杖,就是古代剔拨油灯捻子使灯火明亮的小棒,通常由干燥易燃的材质制成,容易被火烤焦。挑灯杖是古人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但很多诗人都注意到了,并它写进了诗文中,骆宾王之后,宋朝的梅尧臣、宋祁也都有诗歌咏。

诗歌第一句“禀质非贪热”,骆宾王赋予挑灯杖以人格化的品质。这里的“禀质”本意是指挑灯杖的本性,它虽为木制或竹制,却不像世俗之物般渴求炙热与瞩目。这里的“热”字,既是火的温度,也隐喻官场的炽热、社会的纷扰,表达了诗人不愿随波逐流,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高洁。诗人借此比喻自己并非贪图名利之人,而是不为浮华所动,坚守内心的一份淡泊与高洁。在追逐功名的时代,这种超脱物欲的态度显得尤为可贵。

紧接着,“焦心岂惮熬”,诗人进一步深化了挑灯杖的形象。挑灯杖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自身却要忍受火焰的煎熬,它的“焦心”喻指承受压力与磨难而不畏惧的精神。骆宾王本人一生仕途坎坷,曾因得罪权贵而遭贬谪,但他从未屈服,这份坚韧与勇气,在此句中得以体现。他以挑灯杖自比,表达了即便身处逆境,亦不惧怕磨砺,展现出文人士大夫的风骨。

最后“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两句,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形式揭示挑灯杖的本质——它虽为他人照明,自身却无法得到滋润,何需油脂的保养?这是对前文的升华,也是对全文主题的总结。挑灯杖在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时,却并不会为自己增添丝毫油润,它不需要也不追求外界的滋养。这里,骆宾王以物喻人,暗指自己虽付出诸多,却不求回报,不图个人的安逸与富贵。在那个时代,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对传统儒家“仁”的最好诠释。同时,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讽刺,暗示社会中那些只知道自我粉饰、贪图私利之人的浅薄与无知。

这首诗以“挑灯杖”这一平凡之物为载体,托物言志,以其独特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品格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挑灯杖》虽仅四句,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骆宾王内心深处的坚持与追求。我们知道,骆宾王本身的性格就是刚正方直,为官也是廉洁奉公,一生未变。可以说,这是一首最能体现他本人精神品质的小诗。诗中的挑灯杖,既是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也是他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读这首诗,总能感觉到,它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住自己内心的纯净与坚韧,不应为外物所动,而要勇于承担,甘于奉献。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着各种的诱惑与挑战,不妨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学习挑灯杖那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住内心的原则与信念,让自己的人生之灯也能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光芒。

4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