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到曲阜出游时,来到孔子墓前,但看着墓上的碑文,却迟迟不愿下跪,这时,一个大臣

历史档案揭秘 2025-05-20 16:38:52

康熙到曲阜出游时,来到孔子墓前,但看着墓上的碑文,却迟迟不愿下跪,这时,一个大臣机智地想出一招,康熙看了立刻跪地祭拜。 曲阜孔林的松柏在初春寒风中沙沙作响,二十来岁的康熙皇帝站在青石台阶上,目光死死盯住墓碑上"大成至圣文宣王"七个鎏金大字。 身后的文武百官垂手而立,远处看热闹的百姓踮着脚尖张望,谁也没料到祭拜仪式会卡在这个节骨眼上。 这事得从满清入关说起,顺治皇帝刚坐稳龙椅就明白,要管住中原的读书人,就得捧着孔老夫子。 他在明朝封的"至圣先师"前头又加了"大成文宣"四个字,可没成想给儿子康熙埋了个雷。 康熙二十三年冬月十八,年轻气盛的皇帝带着全套仪仗来到曲阜,孔庙里三跪九叩的响动震得房梁落灰,围观的老百姓抹着眼泪喊万岁,这阵仗比祭太庙还隆重。 可到了孔林里头就变味了。墓前石碑上明晃晃的"王"字扎得康熙眼睛疼。 按规矩,皇帝跪天跪地跪祖宗,哪能跪个前朝封的王?但要不跪,先前在孔庙演的戏就全白搭了。 礼部尚书孔尚任脑门子冒汗,忽然瞥见石匠当年刻字时耍的小聪明,"王"字中间那竖拉得老长,底下一横藏在石台子后头。 他赶紧扯了块黄绸子往"王"字上一盖,转头请皇帝回来行礼,这回康熙跪得痛快,老百姓看得真切,谁也没瞧见那截被遮住的金漆。 转过年来宫里出了件大事,十二阿哥染上天花,浑身滚烫直说胡话。 康熙想起自己小时候出痘差点没命,连夜召西洋传教士问计,洪若翰说的"人痘法"让太医们直摇头,拿病人的痘痂磨成粉往鼻孔里吹,听着就跟跳大神似的。 康熙咬牙挑了三十个没出过花的宫女试种,头半个月就折了四个。 活下来的二十六人再跟天花病人住同屋,愣是没一个发病的,靠着这法子,十二阿哥捡回条命,康熙从此在紫禁城里设了"种痘房"。 要说康熙这皇帝当得是真累心,八岁登基那会儿,四个辅政大臣把乾清宫站得跟城墙似的。 十四岁设计擒鳌拜,二十来岁平三藩,三十出头亲征噶尔丹,北边跟罗刹国签《尼布楚条约》那阵子,南书房堆的折子能摞到房梁。 可再忙他也没忘隔三差五往国子监跑,动不动就赏翰林们新编的《康熙字典》,有回南巡看见田里稻穗沉甸甸的,当场免了江南三年钱粮。 孔林那事儿过去十年后,工部递上来新刻的孔子墓碑图样。 康熙朱笔在"王"字上画了个圈,批注"竖画当与石台齐",如今去曲阜旅游的人还能看见,孔子墓前"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王"字,最底下那横永远藏在石台阴影里。 倒是种痘的法子从太医院传到了蒙古草原,连罗刹国的使臣都跑来学,谁能想到,皇帝家后院试出来的土方子,后来竟成了对付天花的神器。 信息来源: 《清史稿·圣祖本纪》 《康熙帝南巡图》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历史档案揭秘

历史档案揭秘

揭秘历史档案,还原真实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