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仁宣之治

太璞石 2023-12-15 18:51:46

明宣宗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在北京大兴县出生,爷爷是朱棣,父亲是朱高炽,母亲是诚孝昭皇后张氏。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明宣宗朱瞻基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名书画家。

历史上把明仁宗朱高炽和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治理时的大明誉为仁宣之治,堪比成康之治和文景之治。朱瞻基在位十年,又是做了哪些事,让后世史学家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一、好太孙,大明可兴三代

朱瞻基的出生颇具有点传奇色彩。相传,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要知道,大圭在古代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那就意味着朱棣要掌握权力了。朱棣醒来以后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这时,忽然有人报告说他的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印证在孙子的身上。他立马跑去看孙子,只见朱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此虽为美谈,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刚出生的小奶娃能怎么像朱棣。联想一下朱瞻基出生的时间,应该是建文帝刚登基不久,朱棣能有此梦,无非是他心里觊觎帝位的一种表现罢了。但不可否认,朱棣是真的喜欢这个嫡长孙,再想想他爸朱高炽的待遇,那真是云泥之别了。

要说朱高炽当太子,还要感谢儿子朱瞻基。朱棣靖难之役后,一直在立储方面摇摆不定,他不喜欢不会武功,身体肥胖的朱高炽,喜欢作战勇猛,高大英俊的二儿子朱高煦。

当时朱棣在朝廷中讨论立储的事,有投机的武将看朱棣喜欢战功累累的二子朱高煦,就上书支持立朱高煦为太子,这符合他们的利益;而兵部尚书金忠反对,他历数古嫡警事,来提醒朱棣应立嫡长子。朱棣又问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的意见,他们也支持金忠的看法。解缙表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看朱棣不为所动,后来说好圣孙。朱棣自此不再犹疑,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永乐九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要说这解缙,可是明朝时期有名的才子,在永乐时期主要负责编撰永乐大典,他确实是摸到了朱棣疼爱朱瞻基的脉络。

朱棣喜欢朱瞻基能到什么程度呢?自从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之后,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征讨蒙古,朱瞻基一直跟随在朱棣身边,言传身教,带着朱瞻基观看农家耕种所用农具及田家衣食,教导朱瞻基军事知识,有时候还让朝中学士来漠北军中为朱瞻基讲经论史,传授知识。永乐十二年,15岁的朱瞻基跟随明成祖朱棣二征漠北。当时,李谦鼓勇皇太孙朱瞻基追击九龙口,但不幸遭到瓦剌骑兵围攻,形势十分危急。好在朱棣知道了以后,立刻派骑兵及时来援,朱瞻基才得以解脱险境,由此可见,朱棣对朱瞻基的重视程度。

虽然朱高炽身体肥胖,患有足疾,但是朱瞻基则长得健壮,英姿勃勃。这也是朱棣喜欢他的一个原因。朱瞻基的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野心勃勃,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时常打击不被朱棣所喜的朱高炽,朱瞻基看在眼里,经常出头为父亲化解危难。可以说,朱高炽的皇位有一半是朱瞻基的功劳。

二、御驾亲征,平定汉王之乱

朱高炽的身体状况确实不佳,在位仅十个月就去见朱棣了。没办法,朱瞻基只得自己挑起大梁,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

要说他这二叔朱高煦真是智商捉急,原本朱高炽去世的时候,朱瞻基还在南京为他老爹回迁计划打前站,知道朱高炽病危的消息就往回赶,朱高煦计划半路截杀朱瞻基,然后拥兵自立。但是不知道是朱高煦自己用人不当导致计划泄露,还是朱瞻基未雨绸缪,技高一筹,总之,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京后,朱瞻基一面妥善处理了明仁宗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次年为宣德元年。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我们的大聪明汉王朱高煦终于谋反了。你说你谋反吧,就好好筹谋一下呗,怎么也得有个详细的计划,毕竟都是有过靖难之役经验的人。结果派人到京中找英国公张辅当内应,人把你举报了;约山东指挥使靳荣等以济南为应,人坐山观虎斗。你瞅瞅你这骚操作,找内应内应不干,拉帮手帮手不行,这还打个屁啊。

朱瞻基这边开始修书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这犟眼子肯定不能干啊,我多勇,能服你这愣头小子。没办法,朱瞻基只好御驾亲征。将士百姓一听,皇帝都出马了,那拿个汉王还不手拿把攥,士卒的信心得到了鼓舞,百姓的心情得以安定,动荡的局势也有所缓和。

朱高煦亲率大军出征,并调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瑄防守淮安,防止汉王朱高煦南逃。你看看,人家小朱多有气势,仗还没打,就先断你后路,防止你逃跑,看来把他那二叔摸得那是透透的。彼时,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会率兵攻取南京。但朱瞻基认为,一则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二则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固守乐安。果然朱瞻基所料,朱高煦听说新君亲征,登时像霜打的茄子,没有主意。要说武将这玩心眼子就是不行啊,好歹你拉拢一批谋士,替你出谋划策,也不至于临时佛脚都没得抱,那不就凉凉了。

不用多说,朱高煦的结果可想而知。朱瞻基到达乐安后,令平叛大军乐安四面包围,但不发动攻势。朱瞻基命令放箭书到城中,对城中的叛逆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之祸福。要说这朱高煦人缘真是不行啊,这书信一流传,城里好多人都争着抢着去抓朱高煦,献给朱瞻基。朱高煦没办法,投降吧,秘密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宽解,明日早晨我就出城归降,得到宣宗许可。晚上,赶紧销毁证据吧,就把以前积累的兵器,还有和别的将领、朝中大臣来往密谋的书信,都拿出来烧掉,一时间城中火光通明。第二天,朱高煦出城投降,朱瞻基让他写信把他儿子叫来,一同回归京师。大军返程途中,朱瞻基接受建议,以参与谋反的名义把赵王朱高燧一起抓到了京城。至此,这对难兄难弟终于在京城团聚了。

三、仁宣之治,我也该逗逗蛐蛐了

明宣宗即位后,除了延续仁宗内阁的使用之外,也开始赋予内阁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朱瞻基让在朝中有实权的大臣,如三杨、金幼孜、黄淮等,重新在内阁中任大学士等职,可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国家大事。朱瞻基采用了旨或票拟这种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朱瞻基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内阁就成了皇帝明宣宗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内阁的突出地位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

朱瞻基之所以能开创仁宣之治,和仁宣时期的大臣是分不开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等以朱高炽、朱瞻基为中心,各展所长,相互补充,在缔造仁宣之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朱瞻基在位期间,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宣德七年,朱瞻基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的赋税。朱瞻基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罢工部采木。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朱瞻基不但没有同意,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

据传,朱瞻基非常痴迷于都促织,促织就是蟋蟀。要知道皇帝有嗜好是一种很危险的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挨斗蛐蛐,那下面的官员就会投其所好,形成风气。有一次安徽庐州知府进贡了一只十分善斗的蟋蟀,大杀四方,朱瞻基很是高兴,赏赐庐州知府黄金千两。但所幸,朱瞻基没有玩物丧志,他爱好广泛,书画、美食等方面但当涉猎,只是斗蟋蟀最为拿手。在勤政爱民、劳心政事的同时,发展点自己的小爱好,也不失为一种雅致。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在乾清宫驾崩,遗诏太子朱祁镇即位。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261
评论列表
  • 2024-01-06 23:29

    有啥功绩列出来看看呀?其实没有什么功绩,能力平庸,仁宣之治完全是历史惯性,是永乐帝武力扫清国家隐患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并且,宣德帝放弃交趾卫,放弃开平卫,放弃大航海,导致大明极速的由盛转衰!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